欢迎光临广州某某机械有限公司官网!
钣金加工设备源头制造某某高新技术企业 欧盟标准 双效合一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机械行业中期策略:重点关注产业链安全和EBET真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设备两条主线

时间:2023-06-19 19:14:21 作者:小编 点击:

  EBET真人2023年上半年机械板块走势呈宽幅震荡趋势,波动较大,总体上看和沪深 300相关度很大。

  截止到 2023 年 6 月 9 日收盘,2023 年上半年中信机械行业上涨 7.52%,小幅跑输沪深 300 指数(8.89%)1.37 个百分点,排名 30 个中信一级行业第 12 名。

  2023 年上半年机械三级子行业分化继续加大。2023 年上半年 3C 设备、半导体设备、核电 设备、船舶制造表现较好,涨幅超过 30%;锂电设备、光伏设备、金属制品、其他运输设备跌 幅较大。

  从近 10 年中信机械行业的 PE-BAND 看,中信机械行业重新跌破下轨,目前估值水平基本到 底部区间,接近 2018 年底行业估值水平。

  从近 10 年中信机械行业的 PB-BAND 看,中信机械行业 PB 目前处于历史低位,基本接近 2019 年的估值水平,高于 2018 年底的估值。

  30 个中信一级子行业中,中信机械行业 PE-ttm 估值约 40.36X,PB 约 2.77X,位于中高水 平。中信机械各三级子行业里,叉车、工程机械、矿山冶金机械、铁路设备、高空作业车等子 行业估值水平较低。

  中信机械行业扣除 B 股外共 617 家上市公司。截止到 6 月 9 日收盘,2023 年上半年上涨的 家数为 370 家,下跌为 242 家,涨跌比大致为 3:2,涨跌幅中位数为 4.85%。 2023 年上半年涨幅前 10 名分别是欧晶科技、禾川科技、天鹅股份、普源精电-U、景业智 能、宝馨科技、宝塔实业、贵绳股份、东威科技、祥鑫科技。 2023 年上半年涨幅后 10 名分别是派特尔、恒进感应、邦德股份、五新隧装、荣亿精密、 丰光精密、吉冈精密、优机股份、力合科技、杭可科技。

  2022 年中信机械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20295.26 亿,同比下滑 0.74%,实现归母净利润 1230.84 亿,同比下滑 7.36%,营收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双双出现小幅下滑。 2023 年 Q1 中信机械行业营业收入 4564.98 亿,同比增长 1.99%,归母净利润 285.68 亿, 同比下滑 2.04%,对比 2022 年报小幅反弹。

  2022 年中信机械行业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22.47%、6.63%,同比均有小幅下滑;加权 ROE 为 7.6%,同比下降 0.81 个百分点。2022 年中信机械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52.67%,同比下降 0.32 个百分点。2023Q1 中信机械行业毛利率、净利率有小幅提升,毛利率上升到 22.62%,净 利率上升到 6.7%。

  2022 年中信机械行业经营现金流入净额为 1361.77 亿,同比基本持平,与归母净利润大致 同比例,反应今年中信机械行业经营现金流持平去年,基本保持了较好的回款情况。 2023 年 Q1 中信机械行业经营现金流入金额为-262.82 亿。

  2022 年报中信机械行业存货为 6577.18 亿,同比增长 22.61%;合同负债 3423.8 亿,同比 增长 21.69%。2023 年 Q1 存货和合同负债继续稳健增长,表明机械行业需求良好。

  2022 年营业收入增速:光伏设备(+49.7%)、锂电设备(+47.4%)、半导体设备(+43.5%)、 3C 设备(+33.5%)、核电设备(+26.7%)营业收入增速较高。工程机械(-21.5%)、其他运输设 备(-13.6%)、纺织机械(-7.1%)、电梯(-5.3%)增速靠后。

  2022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机床设备、3C 设备、油气设备、起重运输设备等增速超过 100%、半导体设备、光伏设备、锂电设备、高空作业车等增速也超过了 40%。工业机器人、塑 料加工机械、锅炉、船舶、纺织机械、工程机械增速靠后,均负增长 30%以上。

  2023 年一季报营收增速:光伏设备、3C 设备、半导体设备、油气设备增速超过 30%。塑料 加工机械、锂电设备、仪器仪表、起重机械增速超 10%。其他运输设备、船舶、纺织机械、激 光加工设备等行业增速靠后,均负增长 9%以上。

  2023 年一季报扣非净利润增速:油气设备、船舶、光伏、高空作业车、金属制品、仪器仪 表、机床设备、叉车增速超过 40%。半导体设备、电梯、铁路设备增速超 30%。塑料加工机械、 锅炉、激光加工设备、起重运输机械等行业增速靠后,均下滑 50%以上。

  从近三年财报看,盈利能力较强的子行业仍然是成长子行业,其中 2022 年报净利率超过 10%的子行业有高空作业车、光伏设备、仪器仪表、基础件。毛利率、净利率稳步上升的子行业 有高空作业车、光伏设备、基础件等成长子行业。

  综合机械行业 2022 年报&2023Q1 财报分析,可以看出,2022 年机械行业增长压力显现。子 行业明显分为三个梯队,以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为代表的高成长子行业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 各项指标依然保持相对较为强势,以仪器仪表、基础件、机床工具等子行业为代表的产业链自 主可控子行业各项增速指标居中,总体上仍然处于稳健增长过程中,受益国产产业链安全中长 期看具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具有明显的长坡厚雪赛道属性,但增速趋向于中速稳建增长,不具 备光伏半导体设备等超高速增长的属性。以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等传统子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 影响明显,普遍出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盈利能力下滑、经营现金流变差等 压力。2023Q1 行业形势与 2022 年报大致趋同,部分周期子行业 2023Q1 有改善的迹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写入报告大章节,体现了对构建国 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 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 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提到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 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今年重点工作主要有:(一)着力扩大 国内需求;(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 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 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其中,第二条重点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产业强链补 链行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产业链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一致认同性高、经济性好、国产 技术积累突破节点到来等多重逻辑共振下迎来明显发展机遇。产业链安全发展逻辑硬、内生推 动力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中之重,未来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 件等薄弱环节,将会诞生一系列国产细分隐形冠军企业。

  中美贸易战以来,针对中国半导体领域的短板,美国进行了多轮程度不断加重的制裁措施。 2022 年 10 月 7 日,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最新出台了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措施,其中主要内 容包括对 18 纳米或以下的 DRAM 芯片、128 层或以上的 NAND 闪存芯片和 14 纳米或以下的逻辑 芯片的出口,增加新的许可证要求并严格审查,限制美国人员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支持位于 中国的某些半导体制造设施集成电路开发或生产的能力。 2023 年 1 月荷兰和日本政府最终确认加入美国对华的出口限制。 2023 年 5 月 23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外汇法法令修正案,正式将先进芯片制造设备 等 23 个品类纳入出口管制。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上不封顶、持续不断的制裁,带动了中国国产半 导体产业链投资的大幅增长。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是实现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 基石。国外封锁也加速了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举国攻关体制下,我国半导体设备、零部 件产业迎来国产替代的黄金发展良机。 半导体设备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支撑,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半导体设备 市场规模的扩大。晶圆厂的主要投资会用于购买生产各类半导 体产品所需的关键设备,如光刻 设备、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质量控制设 备、清洗设备、化学研磨 CMP 设备、离子注入 设备等,这些半导体设备应用在 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工艺中,包括光刻、刻蚀、薄膜生长、质量控制、清洗、抛 光、离子注入等。半导体设备处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关键位置,先进的半导 体设备对先进制程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产能扩张仍在继续,对半导体设备的需求稳定增长,全球半导体 设备销售的增速明显。根据 SEMI 的统计,2021 年全球半导体 设备销售额为 1,026 亿美元, 同比增长 44.1%。

  2021 年度,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 1,026.4 亿美元。从地区分布来看, 2021 年度 中国大陆是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达到 296.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 的比重为 28.86%;韩国 则以 249.8 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第二,占比 24.34%;排 名第三的是中国台湾,销售额为 249.4 亿美元,占比为 24.30%。

  在经历了美国至日本,日本至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两次产业转移后,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 向中国大陆加速转移。根据 SEMI 的统计,2021 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296.0 亿 美元,同比增长 58.1%,位列第一,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连续两年占比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 快速扩张。得益于中国半导体全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近年来对半导体产业持续的政策扶持。 行业下游晶圆厂在关键工艺节点上成功取得量产,多家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进入产能扩 张期,都为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源动力。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目前处于寡头垄断局面,市场上美日技术领先,以应 用材料、阿斯麦、 拉姆研究、东京电子、科磊半导体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半导 体设备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要 份额。根据 VLSI Research 的统计,2020 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均为境外企业,市场 份额合计高达 76.6%。

  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整体国产化率的提升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半导体生产厂商所使 用的半导体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统计,2020 年国产半导体 设备销售额为 213 亿元,自给率约为 17.78%。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既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 重要瓶颈,大幅降低我国芯片制造商的投资成本,提高我国芯片制造竞争力的关键核心,也是 打破美国技术封锁,建立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措施。国产优势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崛起 对完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打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 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快速发展。从中信半导体设备行业数据来看,2022 年报中信 半导体设备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381.73 亿元,同比增长 110.1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5.02 亿, 同比增长 206.26%,2023Q1 财报,行业营业收入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双双实现超过 50%以上的高 速增长,反应了产业链安全战略下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从各项盈利指标来看,半导体设备行业盈利能力总体上是稳步上升,合同负债和存货均出 现高速增长,表明行业需求旺盛,增长可持续。

  机器人产品可根据应用领域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根据国际标准 ISO 8373:2012 定义,工业机器人是自动化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执行机构,该机构具有三个及以 上的关节轴,能够借助编制的程序处理各类工业自动化任务。

  工业机器人的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产业,包括减速器、控制柜、伺服系统三大关键核心零部 件及其它核心零部件。减速器是机器人最重要的传动零部件,构成了机器人运动的“关节”,传 统工业机器人主要使用 RV 减速器以及部分的谐波减速器。当前全球 RV 减速器市场的主要供应 商为纳博特斯克、双环传动、日本住友、中大力德等。伺服系统是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 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编码器三部分组成,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动 力来源。国内伺服系统市场曾被外资品牌所垄断,近年来,以汇川技术为代表的国内企业持续 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在国内市场取得优势地位。 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客户主要集中于市场规模较大、电子化程度较高的工业自动化领域,根 据 IFR 统计数据,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行业主要为 3C 电子(占比约 26%)、汽车制 造(占比约 23%)、金属机械制品(占比约 12%)等。

  近年来,在工业自动化需求日益高涨、工业机器人产品稳定性提升及成本优化的催化作用 下,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以及销售额持续高速增长。根据 IFR 统计数据,2021 年全球机器人 市场规模达到 175 亿美元,销量达 51.7 万台,销量同比增长 31%,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市场 需求的稳中有升及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进步,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 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起步较晚。2013 年后,随着国 内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与国家一系列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相关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工业机器人 自主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 IFR 统计数据,2021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 达 26.82 万台,占同期全球市场比重约 51.8%,占比已过半。中国电子学会预计 2024 年国内 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 115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4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长率约 为 15%。

  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1 台/万人,其中,韩国和新加坡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依旧 遥遥领先,分别达到 1,000 台/万人和 670 台/万人,我国为 322 台/万人。目前,我国尚处于 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渡阶段,根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5 年国内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实现翻番,届时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达 500 台/万人。我国工业机 器人仍有较大的配置空间。

  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曾经主要依赖进口,但国产厂商(如埃斯顿、汇川技术、绿的 谐波等)经过近年大力发展,近几年已经取得飞速的进步。 根据埃斯顿 2022 年度报告披露, MIR 睿工业《2022 年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度报告》在国内机器人厂商出货量排名中,埃斯顿连续 4 年进入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中国市场出货量排名前十,且当年出货量首超 ABB,位列 国产第一和全球第五,成功进入全球机器人产业“第一阵营”。汇川技术、埃夫特也进入行业前 10 的行列。国产优秀机器人企业节卡、遨博等在协作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也取得了行业较高份额。 未来几年,在国产产业链安全和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望进一 步推进国产替代,获得更大增长空间。 根据 MIR 睿工业的数据统计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国产机器人龙头企业在锂电、光伏、 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与外资加速交锋并抢占市场份额,并且在整车领域也开始渗透,国产化加快 替代速度,因而内资市场份额增长了 23%,达到 40.8%,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 8.6 个百分 点。外资市场份额下滑 16%,跌至 59.2%。 2023 年一季度,超半数以上工业机器人企业销量同比下滑,市场格局迎来重塑,行业加速 洗牌。其中,首次有 3 家国产厂商进入 TOP10 行列,分别是埃斯顿,汇川,埃夫特,并且埃 斯顿(ESTUN)首次跻身 TOP4。

  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涵盖变频器、伺服系统、PLC、DCS、运动控制器、CNC、传感器等产品, 工业自动化产品下 业应用广泛。根据睿工业统计数据,2022 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 2,963 亿元,同比增长 1.4%。分产品看,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超 310 亿元,同比增长 2%;通 用伺服市场规模近 233 亿元,同比下降 5%;PLC 市场规模约 170 亿元,同比增长 7%。

  我国工业自动化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涌现出像汇川技术、英威腾、信捷电气等优秀公司, 为国产化推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根据睿工业统计数据,2022 年,汇川技术通用伺服系统在中 国市场份额约 21.5%,位居第一名;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市场份额约 14.9%, 位居第三名;小型 PLC 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 11.9%,位居第二名。国产龙头已经取得长足 进度,市场份额逐步挤占市场头部,未来在国产产业链安全推进下有望进一步扩大份额。

  2022年报中信工业机器人及工控自动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381.75亿元,同比增长 46.13%,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05 亿,亏损。从营业收入上看工业机器人板块营收增长较快,但行业 普遍盈利能力较弱。

  从各项盈利指标来看,工业机器人板块毛利率持续下行趋势,净利率波动比较剧烈。但存 货和合同负债增长比较稳健,反应行业需求良好。

  仪器仪表是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 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仪器仪表行业 包括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电工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实验室仪器、分析仪器、试验机、工 业用仪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细分方向。按计量领域分,当前比较成熟和普遍开展的计 量科技领域有:几何量(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 电离辐射等“十大计量”。 仪器仪表广泛用于钢铁、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车等各行各业,是工业生产的“倍增 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是现代生活的“物化法官”,是中国制 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和核心,同时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作为计量测试的手段, 仪器仪表是提升我国计量测试水平最重要的环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近年来一直 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已经成为国际上行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 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2022 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 9835.4 亿元,同比增长 4.2%;实现利润总额 1017.6 亿元,同比增长 4.3%。截止 2023 年 4 月 数据,仪器仪表行业从业企业数达到 6717 家。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万亿营收千亿利润体量的大 行业。

  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最大、产品 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但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还存在国产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产品有明显差 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集中度低、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我国高端仪器仪表领域严重 依赖进口。我国 2021 年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进口金额达到 1154.57 亿美元,同比增 长 11.04%,连续十几年维持在 1000 亿美元的高位,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 行业出口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从 2020 年开始,出口金额增速明显加快,2021 年我国仪器仪表 出口金额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增速达 21.86%,这表明我国仪器仪表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6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 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 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 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 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纲要》指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 业化突破;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 中高端仪器仪表、传感器等产品是我国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制造业的基础,必不 可少,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引导,产业链安全的倒逼之下,国产仪器仪 表行业有望迎来重大的发展基于,国产龙头有望获得进口替代的良好机遇。 2022年中信机械行业 525.15亿元,同比增长 11.22%,扣非净利润 43.88亿,同比下滑 4.15%。 2023Q1 行业增速有小幅反弹。

  从各项盈利指标来看,中信仪器仪表行业毛利率水平较高,近几年都在 40%上下,毛利率 和净利率呈下降趋势。2022 年行业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40.99%、12.66%。

  受益碳中和和新能源政策,近年我国风电行业处于大力发展阶段。2022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 机容量为 37.63GW。

  政策上,2020 年起陆上风电补贴退出,进入平价上网时代,2021 年海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 为进一步推进国内风电向前发展,保证海上风电平稳完成过渡,2022 年风电政策体系进一步完 善,一期、二期风光大基地建设、风电项目核准制转备案等利好政策持续加码。 2021 年 11 月,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印发《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第一批规划风光基地 97.05GW,项目投产时间为 2022-2023 年。其中,2022 年预计投产 45.71GW,2023 年预计投产 51.34GW。风电光伏项目比 例大致为 2:3。 2022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 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第二批规划风光基地合计 455GW,其中“十四五”时期 规划建设 200GW;“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设 255GW。 受益风电行业需求及产业政策推动, 2022 年我国风电行业招标规模 98.5GW, 较去年同期 增长 82%, 陆上新增招标 83.8GW,海上新增招标 14.7GW。2023 年装机增长确定性较高。 根据北极星电力网的数据统计,2023 年 4 月以来全国风机公开招标容量 30.6GW,其中陆上 风电招标 27.9GW,海上风电招标 2.8GW,预计今年招标量仍将维持 2022 年 100GW 级别。连续两 年招标大年保障了今明年风电装机有望迎来大年。

  近年,随着风电项目补贴逐步退出,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逐渐进入平价上网时代。风电降 本增效逐渐成为项目盈利的关键。风机的大型化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生产成本,还能摊薄塔筒、 基座等投资成本。另外,随着风机更高、叶片更大,风电项目的可开发容量也将提升。在此情 况下,风机价格下降引发的初始投资下降、规模化开发带来的运维成本下降,以及风机可靠性 提升带来的发电量上升等因素,都将有助于降低风电度电成本,提高项目收益率。 以明阳智能陆上 MySE7.X MW 风电机组为例。200MW 的北方风场,使用 MySE 7.X MW 风电机 组与市场主流机型 4.0MW 相比,机位数量可减少 21 个,静态投资成本降低 34%,度电成本降低 24%。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的《2022 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 4490KW,同比增长 27.8%,其中新增装机的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 4294 KW,同比增长 37.9%,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 为 7420kw,同比增长 33.4%。

  随着风机大型化的趋势加速,风电机组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据北极星电力网数据统计显 示,2022 年 10 月份,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统计的陆上风电中标均价在 1500 元/kW 左右,海上风 电项目中标均价在 3650 元/ KW 左右,平均中标价格每年呈下降趋势。风电机组价格不断下降 给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压力。

  风机大型化,价格大幅下降导致风电设备总产值出现明显通缩现象,装机需求的增长不一 定对冲得了价格的下降。在风机大型化带来风电产业总产值通缩风险的大背景下,风电零部件价值存在结构性机会,部分核心零部件具有明显的价值刚性。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风 电机组主要零部件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零部件的国产化也不断推动了风电成本的下降。 轴承等部分领域仍有较大进口比例,国产化率仍有提高空间,因此也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风电机组主要构成包括叶片、齿轮箱、发动机、变流器、主轴、回转支承、减速机等。根据三一重能招股说明书介绍,在风电机组原材料成本构成中,价值量比例较大主要有齿轮箱、 叶片、发动机、回转支承、变流器、主轴等,从 2019-2021 年原材料成本构成来看,齿轮箱、 回转支承、叶片等总体上价值量呈上升趋势,主轴、减速器、变桨系统总体价值占比稳定。

  随着风机大型化趋势加剧,零部件价值量占比也会出现明显分化,我们认为受益风机大 型化价值量有望提升、竞争格局较好的零部件品种存在结构性行情,重点看好海缆、回转支 承、齿轮箱、塔筒桩基等细分领域。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对于原材料价格敏感的风电零部件行业形成明显的利好。 钢价 2022 年以来大幅下跌,以铸造生铁为例,2021 年 5 月最高 5370 元/吨,降低到 2023 年 6 月 3550 元/吨,价格最大调整幅度达 34%。风电零部件大部分产品主要成本中直接原材料(钢 铁等)占比较高,普遍在 50-80%之间。钢价的下跌对于这些原材料占比高的风电零部件上市公 司形成明显利好,成本压力有望较低,毛利率有望修复。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到 2030 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我 国能源结构将形成以新能源发电为主的新格局。在政策鼓励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促进下,光伏、 风电等新增装机渗透率快速攀升。根据国家能源局和 wind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 2023 年 4 月, 我国发电设备累计装机总量达到 2649.93GW,其中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 379.66GW,光伏累计装 机容量为 440.5GW,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占比 14.33%,光伏装机容量占比 16.63%,风光装机容量 累计占比已经达到 31%,新能源装机比例的快速提升对电网消纳能力构成了挑战,加强储能系统 建设的必要性逐步显现。

  2021 年 7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储能发展规划, 并提出 2025 年 3000 万千瓦以上规模计划。明确提出了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可再生 能源装机规模,按照功率 15%的挂钩比例配建调峰能力。 2022 年 3 月,在《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指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有 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储能装机和配比充分发展。其中强调电化学储能技术提升降本 30%以上,方 案提出要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 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多种储能核心技术研究。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出品的《2022 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数 据显示: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功率 205.3 GW,其中抽水蓄能装机功率 177.4 GW,占比 86.42%; 压缩空气储能装机功率 1863.8 MW,占比 0.91%;飞轮储能装机功率 967.5 MW,占比 0.47%;电 化学储能装机功率 21.1 GW,占比 10.30%;蓄热蓄冷装机功率 3881.0 MW,占比 1.89%;氢储能 装机功率 28.0 MW,占比 0.01%。 2021 年中国储能市场装机功率 43.44 GW,位居全球第一。抽水蓄能装机功率 37.57 GW, 占比 86.5%;蓄热蓄冷装机功率 561.7 MW,占比 1.3%;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 5117.1 MW,占比 11.8%;其它储能技术(此处指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装机功率占比 0.4%。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到 2025 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年装机增量预计将达 到 12GW,累计装机将达到约 40GW,90%以上都将以锂离子电池为主;2025 年后,电化学储能的 年装机增量将保持在 12-15GW,预计到 2030 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约 110GW。电化学 储能新增装机容量 2021 年-2025 年复合增速达 59.7%。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原材料、设备、中游储能电池、下游储能应用端组成。其中,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设备包括储能用的温控散热、 消防、逆变器等辅助设备。 2022 年 5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明确要求强化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设计、设备选型、工 程验收标准、安全运营管理、应急消防处置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储能的温控散热、消防等设 备都是储能安全管理必备的辅助设备。 电化学储能消防设备约占储能系统成本的 3%左右。随着电化学储能安全越来越受到终端电 站业主的重视,储能系统消防设备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正在逐步提升,其单位价值量也会预计随 着消防安全标准和要求的提升而逐步增加。储能消防设备市场有望随着储能市场需求的兴起, 其价值量增速将明显超过储能行业增速。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 2021 年中国储能消防行业市场 规模为 10.37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46.75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为 45.7%。

  储能温控设备为储能安全提供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很好的成长性。储能温控 是防止储能系统容量衰减、寿命减短、热失控的关键。储能温控四种技术方案中,风冷、液冷 已较为成熟并投入使用,热管和相变冷却处于研究状态。储能温控的直接下游为储能系统集成 商,终端应用场景储能大型化带来更高的温控需求。

  风冷技术:空调制冷,风道交换热量。风冷系统的核心在空调和风道。在功率密度较小的 集装箱储能系统和通信基站储能系统中主要采用风冷技术。一方面是因为风冷系统结构简单, 安全可靠,并且易于实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储能系统对能量密度和空间的限制不像动力电池系 统那么苛刻,可以通过增加电池数目来获得较低的工作倍率和产热率。以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 系统为例,该系统由标准集装箱、锂离子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空调和风道、 配电柜、七氟丙烷灭火装置等组成。

  液冷方案采用水、乙醇、硅油等冷却液,通过液冷板上均匀分布的导流槽和电芯间接接触 进行散热,在保证储能系统安全、散热效率等方面综合优势显著。其优点包括:1)更靠近热源, 制冷更直接高效,而且液体的比热容、导热系数高于气体,因此冷却效率更高、耗能更低;2) 与相同容量的集装箱风冷方案相比,液冷系统不需要设计风道,占地面积节约 50%以上,更适 合未来百 MW 级以上的大型储能电站;3)相比风冷系统,由于减少了风扇等机械部件的使用, 故障率更低;4)液冷噪声低,节省系统自耗电,环境友好。

  储能温控成本大约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 3%-5%之间。相对风冷技术,液冷技术的散热效率 更高,更能够适应更高功率、大容量的储能系统,同时其单位价值量相比风冷会有较大幅度的 提升。单 GW 价值体量上,液冷温控散热系统是风冷的 2-3 倍。随着液冷技术渗透率的提升,预 计储能温控的价值量会有一定的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